摘要:申涵光,清初河朔诗派领袖,以布衣入清,以儒冠终老,应属明遗民无疑。南明弘光朝建立,他即犯险南行,欲有所作为。从江南返乡直至顺治九年,申涵光以遗民自居,拒绝与清廷发生任何官方关系。顺治十年后,他刻意淡化"遗民"身份,凸显"逸民"身份。申涵光由"遗"到"逸",由对新朝的抗拒、排斥到奉其为正朔,其中原因既有对时局变革的明悉洞察,也有家庭情况的变化。与人生定位上的由"遗"到"逸"的转变桴鼓相应,申涵光的文化抉择是"年少文坛,老来理路"。顺治十三年后,申涵光诗歌的感情基调由悲愤不平转向对战乱造成民生疾苦的哀叹和对和平安宁的期盼。他晚年著有《荆园小语》和《荆园进语》,不尚空谈,多为日常伦理和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