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期刊简介
编 委 会
规章制度
投稿须知
审稿流程
联系我们
群众路线
本期封面
下载中心
.
岗位责任
.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
写作格式和基本要求
.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新闻出版总署
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省新闻出版局
中国知网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信息公告
站内检索
2023年第40卷
2022年第39卷
2021年第38卷
2020年第37卷
2019年第36卷
2018年第35卷
2017年第34卷
2016年第33卷
2015年第32卷
2014年第31卷
2013年第30卷
2012年第29卷
2011年第28卷
2010年第27卷
2009年第26卷
2008年第25卷
关键字检索
按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搜索
关键词:
从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到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浏览排行
.
论品特《回家》的戏剧空间
.
强化县域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建
.
高校食堂饭菜价格带来的经济
.
我国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
.
河北省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机
.
魔鬼还是天使?——评《盲刺
.
中国建筑学教育分析与改革探讨
.
河北省城市社区图书馆发展对
.
推进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
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最新一期目录 2023年第1期
合并选项
低利率环境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
----周龙环,黄晓勇
“双碳”背景下数字金融赋能农业企业绿色创新研究——基于泊松回归的实证分析
----贾冀南,张艳丽,赵炳乾
大数据背景下产业链内部间隙弥补与企业运营效率提升
----寇军,赵泽洪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集中度的影响——基于信息透明度中介变量的研究
----高天宏,王小娟
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作用、困境与完善路径
----康东伟,韩英,于雪斗
城市韧性与城市宜居性耦合协调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袁家德,苗升翼
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乡村振兴的现实逻辑及路径选择
----黄金峰,杨正军,黄雨馨
伟大建党精神在引领时代新人中的价值探析
----郑晓娜,郎朗如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文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
----喻长友
从代价和幸福悖论视角看习近平的幸福观
----舒毅彪
新时代大学生心目中优秀思政课教师标准的质性研究
----李建伟,单婷婷,胡凌燕
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传承与创新理路
----沙勇
法治河北视域下地方产业政策转型研究
----梁平,潘帅
《了凡四训》中的修身立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周娜,赵小亭
驻校工程师与工匠型人才培养机制探析——以A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
----张尔升,曹长芳,承友慧
《民法典》实施背景下民法学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的现实路径
----张凡,蔡文龙
“图说”栏目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讲道理的艺术
----程立涛,程佳其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为例
----高颖,韩松旭,王晓磊
低利率环境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
2023 Vol.40(1) 1-9
[摘要]
(99)
[PDF
1077k](32)
周龙环,黄晓勇
近年来,全球各国纷纷实行了低利率政策,该政策有可能演变为"危险的暗流",对股票市场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定冲击。该文首先介绍了全球各国低利率环境的发展现状,然后运用定价模型对低利率环境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推导,并且使用欧洲2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利率与股票价格之间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即利率的方向发生变化,股票价格的涨跌就有可能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和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双碳”背景下数字金融赋能农业企业绿色创新研究——基于泊松回归的实证分析
2023 Vol.40(1) 10-17
[摘要]
(132)
[PDF
1103k](37)
贾冀南,张艳丽,赵炳乾
落实"双碳"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大攻坚任务,数字金融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是"双碳"目标实现的有力支撑。该文以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企业规模、企业年龄、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比率以及管理费用作为控制变量,通过获取2011—2020年全部A股公司绿色专利授权数数据,运用泊松回归分析模型,探究了数字金融对农业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显著正向影响农业企业绿色创新。基于此,该文提出相应管理建议。
大数据背景下产业链内部间隙弥补与企业运营效率提升
2023 Vol.40(1) 18-26
[摘要]
(62)
[PDF
1373k](43)
寇军,赵泽洪
近年来,电子商务从产生到不断壮大,越来越多地受到相关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影响。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逐渐运用于各行各业,电子商务及相关交易作为典型的经济活动,其相互交融与影响对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渠道完备化的电子商务产业链整合由于部分机制的低效性,其内部存在基于要素与终端、数据融通、需求满足层面的诸多间隙,需要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支撑及渠道、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产业链企业的整合。通过对这些作用机制及优化路径的研究发现:应通过价值提升维度实现大数据在产业链内部企业融通中的应用,提高其在目标群体识别和需求预测中的应用,同时提高大数据在企业布局推广中的应用,以有效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集中度的影响——基于信息透明度中介变量的研究
2023 Vol.40(1) 27-35
[摘要]
(78)
[PDF
1113k](27)
高天宏,王小娟
数字化转型是现阶段企业改善供应链集中度的有效路径。利用2011—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供应链集中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集中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信息透明度在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集中度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即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促进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进而降低企业供应链集中度。研究结论对企业合理利用数字化转型以提高信息透明度进而选择更加良好供应商以及寻找潜在的顾客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作用、困境与完善路径
2023 Vol.40(1) 36-40
[摘要]
(112)
[PDF
1008k](31)
康东伟,韩英,于雪斗
新乡贤作为基层政府与农民群体之间的关系纽带,既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参与与监督主体,也是构建文明乡风的倡导者。新乡贤是在传统乡贤优点的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基于现代化的社会情境衍生出来的全新群体。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新乡贤作为乡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新乡贤角色定位模糊、参与和保障机制不健全、村民对新乡贤群体认可度低等问题。文章通过调研综合分析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新乡贤的作用机理,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对策,为该群体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城市韧性与城市宜居性耦合协调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2023 Vol.40(1) 41-48
[摘要]
(42)
[PDF
4285k](20)
袁家德,苗升翼
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内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宜居性发展现状,利用熵值法分别测算二者综合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韧性与城市宜居性总体水平不断上升,相对而言,城市宜居性的发展水平要略高于城市韧性;两系统耦合协调指数较高,总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区域内部上海耦合协调度保持在最高水平,协调城市类型主要以初级和中级协调为主;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城市板块呈现出环绕式聚集分布。据此,提出通过加强韧性建设来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因地制宜以特色发展打造宜居韧性城市、城市转型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进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综合发展能力,实现以点带面辐射整个城市群。
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乡村振兴的现实逻辑及路径选择
2023 Vol.40(1) 49-55
[摘要]
(59)
[PDF
1041k](24)
黄金峰,杨正军,黄雨馨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阐释和时代回应,有其自身的现实逻辑:顺应新时代我国国情面临的新变化,适用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契合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鲜明宗旨。在新时代,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要坚持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支撑、激发农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构建和完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振兴模式、推动和拓宽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帮助群众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振兴新路子,切实解决农村群众致富难题,确保乡村振兴振到点上和振到根上,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
伟大建党精神在引领时代新人中的价值探析
2023 Vol.40(1) 56-61
[摘要]
(55)
[PDF
1019k](21)
郑晓娜,郎朗如
伟大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斗争精神和为民情怀,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精神品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彰显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和精神标识,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是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文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
2023 Vol.40(1) 62-67
[摘要]
(75)
[PDF
1018k](30)
喻长友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国际间人文交流遭受阻隔的时代境遇下,习近平提出构建人文共同体,其相关重要论述具有多重逻辑意蕴。人文共同体是以马克思文化交往理论、"真正共同体"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理论基础,遵循世界人文交流融汇、中华文化包容式发展和中国文化外交的历史逻辑,立足于回答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之问、破除中外文化交流壁障和推进上海合作组织人文交流的实践逻辑,为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全球文化治理和国际文化秩序构建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代价和幸福悖论视角看习近平的幸福观
2023 Vol.40(1) 68-73
[摘要]
(42)
[PDF
1011k](24)
舒毅彪
为了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引领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追求,有必要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奋斗幸福观进行剖析,这是该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该文创新之处在于从悖论和代价视角深入探讨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重要意义,为新时期研究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文首先对幸福悖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人民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由于对幸福的社会性、崇高性、创造性缺乏正确的理解,产生了幸福悖论。而习近平的奋斗幸福观为我们避免幸福悖论提供了新的路径:必须坚持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相结合;必须坚持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结合;必须坚持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相结合。对幸福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树立健康正确的奋斗幸福观,减少幸福生活中的非必要代价,引领幸福新潮流,防止出现幸福悖论。
新时代大学生心目中优秀思政课教师标准的质性研究
2023 Vol.40(1) 74-80
[摘要]
(63)
[PDF
1420k](35)
李建伟,单婷婷,胡凌燕
思政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其质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发展。促进思政课教师完善自我更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生心目中优秀思政课教师评价标准的研究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为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心目中优秀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标准,采用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对此进行了质性研究的尝试。质性材料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目中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标准主要包括道德情操、能力结构、人格魅力、自觉水平等4个维度,其中包含了过硬的专业素质、性格好、爱岗敬业等14个具体标准。基于以上研究,从开发评价工具和思政课教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传承与创新理路
2023 Vol.40(1) 81-86
[摘要]
(37)
[PDF
1016k](24)
沙勇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蕴含"和合""德治""法治""民本""廉政"等诸多与依法治国相契合的本土性资源。新时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充分挖掘和传承传统法律精华,汲取现代法治建设的原生力量;合理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文明,激发传统法律创新活力;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法律话语体系,提升法治影响力。将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意蕴内化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主动精神,外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大精神动力。
法治河北视域下地方产业政策转型研究
2023 Vol.40(1) 87-93
[摘要]
(42)
[PDF
1025k](22)
梁平,潘帅
地方性产业政策对河北省经济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也存在着程序不当、违背公平原则等风险,其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法律控制的缺失。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性产业政策也需向法治化转型,通过法治河北建设推进良法与善治的有效结合。建议以地方性产业政策立法加强规范程序建设、完善监督救济制度,将法治精神融入地方性产业政策,促进政府干预市场法治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了凡四训》中的修身立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3 Vol.40(1) 94-100
[摘要]
(50)
[PDF
1063k](34)
周娜,赵小亭
《了凡四训》成书于明晚期,彼时躁动不安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袁了凡先生的家庭环境共同成就了此书。该书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组成,主要阐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倡导修德向善掌握命运,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具有生动而强大的教化功能。作为一本极具修身智慧的书,《了凡四训》在当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挖掘儒释道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第二,有助于遵循奋发向上的价值导向,提升个人品德;第三,有助于促进和睦温馨的家庭关系,提升家庭美德;第四,有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引领社会公德。
驻校工程师与工匠型人才培养机制探析——以A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
2023 Vol.40(1) 101-109
[摘要]
(57)
[PDF
1245k](25)
张尔升,曹长芳,承友慧
工匠型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的典型,其培养影响我国高质量经济成长和制造业发展,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基于驻校工程师的现实,构造了驻校工程师—产教融合—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分析框架,通过A学院的典型案例,探索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实现机理。研究发现,驻校工程师是产教融合的新形式,提高了产教融合的水平,其推动产教融合是分阶段递进的,不同阶段融合重点不同,制定培养方案阶段的前瞻性导向、教学阶段的竞争力为王、实习阶段的就业优先,驻校工程师式的产教融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打造工匠型人才有积极作用,对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大有裨益。该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产教融合下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丰富了社会资本理论。
《民法典》实施背景下民法学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的现实路径
2023 Vol.40(1) 110-115
[摘要]
(55)
[PDF
1015k](25)
张凡,蔡文龙
《民法典》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立法目的,彰显了法治目标与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道德认同与制度约束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民法典》的价值理念,应用于课程思政,并使之统一于"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是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机;同时《民法典》司法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的教学资源。法学教师应善于将价值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构建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思政育人新格局。
“图说”栏目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讲道理的艺术
2023 Vol.40(1) 116-121
[摘要]
(44)
[PDF
1024k](24)
程立涛,程佳其
2021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亮点之一,即在主体部分的知识以外,增加了"图说"辅助阅读栏目。这既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改革的必然趋势,也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深、讲透、讲活的基本要求。发挥"图说"的形象叙事功能,巧妙运用"深入浅出"的说服艺术;基于"图像+文本"的互补优势,着力凸显"情理交融"的渗透艺术;借助"图说"元素的情景渲染,恰当选择"榜样示范"的升华艺术,以此唤起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历史记忆,引发其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机制,在"类像"和"切身"体验中深刻感悟道德和法治的真谛,通过图文互补、资源协同、相得益彰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修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为例
2023 Vol.40(1) 122-128
[摘要]
(95)
[PDF
2196k](34)
高颖,韩松旭,王晓磊
课程思政是加强并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做好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携手并进,同向同行是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趋势。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现课程思政改革难度较大,因此专业课的教学改革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案。文章以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为例来以点带面,结合该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多维度、多角度进行深入思政元素发掘,优化改革课程内容与方法,采取线上线下的实践教学达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并基于OBE理念引入效果达成评价的准则,构建挖掘—融合—效果达成评价的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理论体系。以此教学理论体系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进而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内容的多元化。